开首,作为一名在中医院校的临床学生,我常捂紧双耳,选择性地忽视掉中医药大学这个前缀。中医,西医,究竟是道不相同不相为谋,还是惺惺相惜,水乳交融?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学习及阅读《辩证中医》之后,一如醍醐灌顶。
中医,肇自炎黄,尝百草而知药性,穷天地而定纲常。其虽以纲常为辅助,以阴阳为包装,却实在不是八卦阵、黑白无常等唬人的巫术,它们是古代医者精神的载体,是祖国医学核心的辩证,是应对各种疑难杂症的掌中宝。它们是汉民族通过活人进行研究,用临床实验得出经验,有着类似于物理化学公式般的金法则,因而,它不仅仅是经验之谈,更不是神学,而是超越经验的定理,悖于神学的科学。简言之,中医与西医并非水火不容,正如20多年从事西医的宋玉老先生可窥中医秘境,老中医人也可借助西医手段精确诊疗。中西合璧,方为上上策。
然而,在西医发展到分子学说、靶向药时,在西医称以干预消杀为核心,格式化控制为手段时,中医仅凭传统的无法被解剖学层面解释的缥缈脉象,以六经八纲分类,用望闻问切诊法,及汗吐下治疗,又如何能从浪潮中站稳脚跟,在改革中顺水推舟呢?
不言而喻,西医抓住的是人体的具象化特征,超声、CT造影等介入诊断,研究的是患者此时此刻的特定身体状态,具有静态性、时效性等不可避免的缺陷。而中医通过脉象感受到的是患者时时刻刻的状态变化,最能够切实反映患者的病理特征甚至情态转换,善于追踪疾病的变换,预防肿瘤等的转移与扩张,从而弥补机器诊断的片面化与刻板化短板,具有预见性的意义。
病由心生。研究表明,90%的肠道疾病与患者的情志变化有关,抑郁相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脾脏的病理性损害。也就是说,太紧张了,拉肚子,这并不是玩笑话。那么,西医可以割肿瘤息肉,可以进行肠道缝合,甚至血管扩张与器官移植,但他们并不能了解病人的心情变化,不能咎疾病的心理成因。而中医却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了解情态变化,为每个病人制定更具有人情味的治疗方案,加一味药,活血化瘀;少一味药,补脾益气。追本溯源,从根本铲除后患。
再者,西医在进行手术、化疗等手段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抽血化验、肠镜胃镜、甚至肾穿骨穿。这对患者具有一定的身体机能要求,显然,一些老年患者或者慢性病衰弱的患者无法满足这些条件。那难道他们就失去享受生命的机会了吗?就只能凭借着昂贵的呼吸机与夜以继日的营养液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了吗?当然不是,在肾内科见习的日子里,我曾亲眼见证那看似不起眼的枯草一点点地点燃生命的烛光,也曾感慨那一袋袋黑乎乎的中药让浑浊的眼中再次流转出的明亮的眼波。西医能够直接切除病灶,但诊断的巨额耗费,被无限拖长的检查周期,无法预知的检查风险,哪一项不是压垮病人及家属的最后稻草?而中医,能够最直接地缓解此类病人的重况,为生命续航切实打上强心针。
这或许就是中医独特的魅力吧!化具象为抽象,察疾病之动向;从表观探内在,治疑难于心患;救老者于危急,拯家庭离水火。
忆往昔,那一位位医者,用双脚锤击大地,不停地淬火;用双手抚平伤痛,任凭苦难成痂。
再回首,新文化人士慷慨陈词,将中医文化与沉浮糟粕混为一谈,一棒子打死。
看今朝,海清何晏,四海承平。了然岐黄之美,除去巫山便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