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始岐黄,良术以德兴”。中医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各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学说、复杂多样的经方却让很多想学习中医的普通人望而却步。而这本书从小儿的一些常见疾病入手,结合作者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自身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中医在治疗小儿顽疾方面的关键作用和独特魅力。
作者先从小儿的特点出发,由于小儿形气未充,发病迅速又极易转化,故辨证论治就变得极为重要。之后又介绍了几个常见的病因病机,从外感内伤、痰湿津液等方面阐述了中医对小儿发病的认识。建立了一定认识基础后,就是对各种常见疾病的辩证论治。相比于西医,中医更看中的不是症状的消除,而是内在病根的去除。就拿发热来说,西医可能会开退烧药来降温以期退烧,而中医讲究尽量不用药,利用人体的自愈能力,通过轻扫和通便的方式,达到宣肺解热的效果。中医还讲求整体观念,认为病变是多种因素复合的结果。就拿腺样体肥大举例,西医一般认为是组织间隙的病变,而中医则认为是风、痰、热、毒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所以中医会先用六君子汤化痰,再像剥洋葱一样层层上推,找到发病来源,而不是盲用消炎药,导致表证解除而病根犹存。
书中不仅有一些常见疾病的经方治法,也包含了小儿饮食方面的内容。首先,饮食须适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内伤,从而引起疾病。小儿饮食还要做到不寒热偏嗜。生冷、寒性的食物,譬如冷饮、瓜果、凉拌菜等,需要摄入有度,避免寒气和湿气侵邪;偏热的食物如禽肉、畜肉,过多摄入会导致上火。再就是保持清淡,过重的口味会伤及五脏,引起痰湿。真正的食补,绝非多吃保健品,而是渗透在一日三餐中,寻求食物分量与属性的精妙平衡。
当然,并非所有的疾病都有明确对应的方剂,也不存在所谓的“神医”,作者也曾多次因开方投石问路无果而感到手足无措。有时同一张方子,几味药的加减、剂量的改变,或许对应不同的病症。亦或是多次的经方尝试,不如民间的偏方。再者有可能尝试了多种方法,最后的治法记载于一本不是那么出名的中医古书的最不起眼的角落。中医能做的,也只有不断深挖中医典籍中的精华,通过多次的诊疗积累经验,逐渐将医术臻于完善。
“志士长医国,良医亦念民”,身上洁白的大褂不仅仅是一种神圣和荣誉,更是一种要求和使命。作为一名未来的儿科医生,守护小儿健康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就要求我们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治病救人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一名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我们也应以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己任,学习中医知识,继承并发扬中医文化,推动中医与西医相融合,为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作为西医培养体系内的学生,我虽未系统的学习过中医经方,但也在选修课中感受过经方的魅力。从一个个医案小故事中,学习古中医严谨求实的行医风格,感受他们悬壶济世的医者情怀。我也时常参与学校的一些中医活动,学习中医小知识。但是我一直不知经方在小儿方面的应用,认为儿科是西医的范畴。而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中医在医治小儿疾病中具有副作用小、治疗更精准的优点,以及其在应对西医口中的杂难症中展现出的实力。而书中记载的这些实用的方剂和小妙招,相信也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承悬壶之心,抱济世之志。虽然未来道阻且长,但吾辈怀青春之热血,担时代之重任,不负人民之重托。融祖辈之精血,合现代之技术,希冀能在应对小儿顽疾的方面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