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和印象,各有不同。中医可以是耄耋之年的老者,智慧而慈祥;也可以是二三十岁的青年,充满朝气和活力。中医可以是田间劳作的老农,也可以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员;可以是家中亲切温柔的慈母,也可以是国际舞台论上坚定有力的发言人。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中医的面貌。
中医是文化的。中医与中国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医学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医学与人文的综合体。”正如书中《前言》所说,中医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中医也渗透至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天人相应”“阴平阳秘”闪耀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朴素智慧;“三年之艾”“起死回生”“悬壶济世”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背后,是中医的故事;“蒹葭苍苍”“茱萸酒酿橘红天”“诸葛亮三气周瑜”“地灵星神医安道全”“人参养荣丸”“冷香丸”……正所谓“一行青史一句诗,一寸江山一味药。”从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到明清时期的通俗小说,文学作品中,中医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外国友人难以理解阴阳,我们却可以自然而然地认同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即便是第一次听说。因为我们的认同,看似毫无理由,实则源于自幼的耳濡目染。我们听着“身怀六甲”在母亲腹中长大,念着“吃得饱饱,长得高高”学会说话,读着“学而时习之”逐渐成长。受凉了喝姜汤驱寒,劳累了吃鸡汤补身。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稀松平常。这些是文化,也是生活。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长大,身处中国文化的生活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或无意间,形成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即便并不精通,也足以意会一二。所以中医于我们而言,是亲切的,是温和的,甚至可以说,是家常的。
中医是生活的。中医,不只在一格格药柜里,不只在一根根银针上,也在端午的雄黄艾叶里,冬至热腾腾的羊肉汤里,甚至,在四川人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里。清晨起床,夜晚安眠;春捂秋冻,夏凉冬藏。中医,也在这些生活习惯里。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是充斥着烟火气的生活,也蕴含着中医的智慧。我意识到,即使一次也不曾走进中医诊室,我们与中医的联系,也早已是千丝万缕。因为中医不只是单纯的自然医学,也是文化,更是生活。中医其实无时无处不在我们身旁。即使我们身处异国他乡,中医也还是那份健康的守护,幸福的保障。而中医的目的,也绝不仅仅是“治病”,更是“救人”。中医不仅仅致力于治疗疾病,缓解肉体的痛苦,还致力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追求“人”的尊严与幸福。
中医是古老且年轻的。中医是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馈赠,是先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如今,随着国家一系列中医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中医正不断发展,守正创新,与现代科技、当代中国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中医是中国的亦是世界的。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早在东汉,当归、附子等药材便通过丝绸之路将传入印度;唐朝天宝年间,鉴真东渡,大量药材丸剂以及中医医术传入日本;明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将中医的脉学、本草学、针灸学等知识传回西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外交事业的发展,针灸、中药等中医治疗方法也在海外发展壮大。古老的东方医学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