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老文明的第一声号子起,中华民族书写了五千年漫长而耐人寻味的历史,其间既有繁荣辉煌,也有艰难曲折。过去历史的积累,铸就了今天灿烂的文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以史明鉴,以史明理,以史明己,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
——题记
2022年的盛夏,除了破纪录的满屏“高温红”,更多的是牵动14亿人心绪的“中国红”——台湾问题。佩洛西窜台的政治作秀严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无论是美方还是““台独”分子”,都是罔顾历史的罪恶行径。历史是真相的印记,感知历史、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在集体记忆的建构中凝聚起不断奋勇前行的强大民族合力。
我们不怕流血牺牲,怕的是被后人遗忘
前段时间,我带学生参加互联网+比赛,学生把路演视频发过来:“老师,老兵的视频让我很感动”。第二天,伴随这不到半分钟的视频播放,学生从不时哽咽到掩面而泣,场面失控一时让人无措……
视频讲述的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一名老兵,在他挂满军功章的照片背后,写着一行字:“我胸前的军功章是自己的”。因为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他,害怕忘记这段历史,这段在枪林弹雨中书写热血和青春的军旅生涯。在随后的采访中,无数幸存老兵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我们不怕流血牺牲,怕的是被后人遗忘。”
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那些躲过敌人大肆围剿、狂轰滥炸的勇士们,终究没能躲过时间的年轮。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抗战老兵已不足万人,他们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扛起轰然倒塌的时代。他们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脊梁,是燎原华夏大地逐日而生的火种,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真实、生动的教材。他们默默地生活,默默地老去。很多人已渐渐被遗忘。
今天,我们已经从伤痛中逐渐恢复,并愈发强大。但很多人对过去伤痛的共鸣也越来越不强烈。“国家公祭日穿和服逛街”“某艺人参观靖国神社”“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这些不时引爆网络的事件,令国人震惊。时间可以抚平战火的痕迹,但永远无法尘封那段屈辱的历史,永远无法抹去民族遭受劫难的伤痛。试问,在老兵那历经沧桑的眼眸中,有多少人看到了狼烟四起、战火纷飞?有多少人看到了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又有多少人看到了生的期许、亡的恸思?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老兵们不是害怕自己被忘记,而是害怕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不被珍惜,希望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不被人遗忘。英雄迟暮,但他们的精神必将永镌于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间!他们,我们必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更不愿忘记。
记忆不虚妄,纪念才有迹可循。“随着岁月的流逝,见证了一段段光辉历史的老兵相继离世,健在老兵的记忆逐渐模糊,需要有人去留住这些历史,需要让更多的人去记住这些历史,去追这些‘星’”。这是哽咽的00后学生做红色文化项目的初心,也是他们这一代人该有的担当。
穿过历史的硝烟走进你
对于中国人来说,南京是一座记忆之城。这里有太多的伤痛与沉沦,太多的挣扎与奋起。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30万同胞惨遭杀戮,尸横遍野,血染长江,是南京永久的沉痛记忆。弹片枪刀带血飞,生灵卅万尽成灰。国之殇,民之殃。历史真切如斯,惨绝人寰,不能忘却。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灾难之墙上,用11种文字表达了一句话“遇难者,30万”,时刻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纪念馆每个开馆日,都会响起江东门的钟声。12名观众撞响13声“和平大钟”,寓意“12·13”这一世界文明史的至暗时刻,到今天已有1.2万多人撞响1.4万多次。沉重的钟声回荡在上空,意在警示“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对一切挑战民族大义、突破认知底线、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行,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4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撞响和平大钟的人中,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作为首批获得认证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他们从幸存者手中接过了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在钟声中也接过了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接力棒。
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抗战历史的缩影。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87.9万余人,大半个中国被日军践踏,930余座城市先后被日军占领,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民族精神、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而今,硝烟已散尽,苦难成追忆。从救国之梦到建国之梦,再到复兴之梦,神州大地,盛世繁华。抗战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而伟大抗战精神凝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民一次次攻坚克难的精神基因和制胜密码。
“再历史”中的集体记忆形塑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历史长河中,我们记忆中的那些历史事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唯有不忘来时之路,方知革命寻路之难、建设探路之苦、改革闯路之险,方能在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
对比家国情怀,个人感受和回忆轻之又轻。但正是无数个体的回忆,为历史的骨架填充血肉,使之生动具体。观看《长津湖》等电影,是我们通过银幕与鲜活的历史对话,亲身参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仪式,亦为“小我”与“大我”的相互认同,实现“讲述话语的年代”与“话语讲述的年代”之间的融合。近年来高燃的国产战争历史影片,也正是通过深沉悲壮的抗战叙事,唤醒中华民族最大公约数的集体记忆。
灭人治国,必先去其史。尽管每一代人都可以重写历史,但历史并非在一张白纸上写就。忘记一段历史,虚无一种记忆,实质就是否定一种秩序。当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就会形成歪曲的记忆,引发“集体失忆”。时至今日,还有人不承认二战成果,大肆叫嚣要在台海生事。忘史必危,忘战必亡,不可等闲视之。
十年前,我到台湾旅游,站在花莲县北回归线的那一刻,近身注视东边波澜壮阔的太平洋,在跨越历史的回望中收获心灵的洗礼。“沧波万顷任驰骋”,想起环岛游首站——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富春山居图”……一件件瑰丽藏品是千百年来华夏文明流转的珍贵见证,更是台湾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文化印记。
历史总会留下一些沧桑,但“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佩洛西窜台的恶劣行径已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妄图篡改“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历史不答应,中国不答应,人民不答应。
烈士陵墓前的默哀与宣誓,记忆场所内的洗礼与追忆,历史课本里的回望与传承……我们以多种方式发现历史真相,感受历史温度,丰富历史叙事,体悟历史文化。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以精神伟力提升行动自觉,这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才能以更为坚实的志气、骨气、底气,为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