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学校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浙江教育报:锚定一流启新程 创新强校筑高地——访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

资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1 16:16:04

原文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5-04/01/content_62864.htm

原文如下:

锚定一流启新程 创新强校筑高地

——访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

高水平大学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支撑,是驱动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打造人才高地的坚实基础。日前,记者走访了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表示,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学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紧紧抓住教育强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战略机遇,强力推动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全面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人才强校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为我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学科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学科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学校在推进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怎样的发展思路?目前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陈忠:学校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为抓手,以优势特色学科为牵引,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和学科梯队,做精做强优势学科,带动基础学科发展,厚植学科发展根基。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学科机制改革,加快登峰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完善以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为重点,其他相关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打造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学科群。同时,加大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谋划推进全国级研究平台、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

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学科整体实力快速提升,已形成高峰带高原的学科生态体系。教学科研和临床各项指标快速发展。学校中医学入选浙江省登峰学科建设计划,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计划。

学校还将2025年作为学科建设年,压实学科建设责任,优化“揭榜挂帅”机制,加快推进登峰学科、优势特色学科重点任务举措落实落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推进医教研深度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内涵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强力推动学科标志性成果培育产出。

记者:“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学校近年来在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推出了哪些特色举措?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未来在人才培养上有何规划?

陈忠: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近年来,学校扎实推进创新教育、师承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开设何任传承创新班(中医学本硕连读)、国医丹溪传承创新班(中医学本博贯通培养)等一批特色创新实验班以及留小忠师承实验班,建立王琦书院浙江分院,大力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适应中医药事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今后,学校将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对接国家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医思维+”育人模式。深入实施“浙派中医”师承培养计划,打造中医师承教育“浙江模式”。加强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优做特“岐黄学院”,加强对中医循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基础与临床、中医与西医、医学与药学等学科交叉,建立学科交叉专业型博士研究生项目制培养,探索构建“中医+X”学科交叉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记者: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学校如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作为?

陈忠:近年来,学校发挥人才、科技、医疗等资源优势,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是坚持“科技共富”。制定实施助力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开展立体式帮扶与合作。做大做强地方研究院,推动科技人员、科技成果、科技产品等科技资源下乡。在省内外建立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平台20余个,校企联合科研平台30余个,选派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各类业务骨干到乡镇、企业开展帮扶和指导,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坚持“产业共富”。落实《服务中药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9年)》,做实做优“学校+产业”1+1协同发展机制,服务我省中药等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一县一业”和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需求,指导山区海岛县建立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中医药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坚持“医疗共富”。充分发挥附属医院优势,积极参与“山海协作”“百科帮扶”行动,与山区海岛县共建中医医联体、专科联盟。设立名医工作室、传承工作室等,推动名医、名家、名科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山区海岛县打造县域重点专科、特色专科、诊疗中心。

学校还联合全国中医药院校,以及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团体、地方政府部门共50余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联盟,还牵头成立长三角中药产业创新联盟、浙江省中医药创新发展联合体、浙江省山区海岛县中医药发展联盟,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此外,学校出台了《加快推进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打造浙中医大系医院品牌。加强与省市医疗机构紧密型合作,共建同质化管理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贡献度。

电子校报 更多

  • 第370期 2024-12-31
  • 第369期 2024-11-30
  • 第368期 2024-10-31
  • 第367期 2024-09-30
  • 第366期 2024-08-31
  • 第365期 2024-06-30
  • 第364期 2024-05-31
  • 第363期 2024-04-30
  • 第362期 2024-03-31

校报

更多

视频播报

Copyright ◎ 2016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0571-86633037 邮编:310053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