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学校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浙派中医”称谓由来及内核述略

资讯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14 14:41:41

原文链接: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62984

原文如下:

“浙派中医”称谓由来及内核述略

“浙派中医”是当今称谓,与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界倡导的“浙学”内涵密切关联。“浙学”从最初提出迄今,没有公认、统一定义,在称谓上众说纷纭:有直称“浙学”,有以“浙东学派”“浙东学术”代替或等同于“浙学”,也有视“浙学”为“浙东之学”与“浙西之学”合而为一。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所谓浙学,应是对发生发展在浙江、形成了浙江特色而其影响波及于国内外的一种学术文化传统的理论概括,它代表着一种富有浙江地方特色的人文传统与理性精神,是浙江地区的学术文化或曰浙江特色的学术传统。

“浙派中医”由来集思广益

“浙派中医”称谓由来,是一个集体共识形成的过程,问世不长,2017年7月1日正式面世。

地域医学流派属于中医学术流派的一个特殊门类,它是对一个特定区域内各种中医学术流派的统称。浙江中医药发展史上名医辈出,学说纷呈,以前就已形成了丹溪学派、绍派伤寒等称谓,而且为全国性的温补学派、温病学派贡献了重要人物。当代浙江学者梳理出钱塘医派、永嘉医派等。2009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范永升主编的《浙江中医学术流派》概括了10个学派:医经学派、温补学派、钱塘学派、绍派伤寒、温病学派、本草学派、丹溪学派、永嘉学派、伤寒学派、针灸学派;2013年,笔者专著《浙江医药通史》(古代卷、近现代卷)亦对浙江中医学术流派作了全面论述,这些都已得到了学术界肯定。

不过,学派名称众多,中医药界以外的学者不易明白,社会公众也难以分清。因此,范永升发起组织浙江省中医药专家进行多次研讨,一致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可以统领浙江省各个中医学术流派的名称。在一年半内,浙江中医药界、史学界专家们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调研各地学派名称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在最终定名的讨论会上,提出了钱塘医学、吴越医学、越医学派、浙江医学、浙江医派、浙派中医等12个备选名称,笔者发言并提出了定名“浙派中医”的3个方面理由,得到了与会的林乾良教授、盛增秀主任中医师、徐光星教授、郑洪教授等的呼应,最终由会议组织者范永升教授定夺,其间也听取了严世芸、朱建平、刘平等教授意见,后经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五次会长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17年7月1日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正式对外发布,范永升会长起了决定性作用。“浙派中医”遂成为浙江中医学术流派的统一称谓,现已享誉海内外。

“浙派中医”内核广博精深

“浙派中医”作为统称浙江省中医药各个学派、流派的总称,已成为浙江文化界和中医药界均认同的文化标识,其内涵和特色丰富,但“浙派中医”不能等同于浙江中医药,更与浙江中医药文化庞大内涵有区别。其所谓“派”更重视传承脉络、名医名著、临证经验研究。例如浙江元代名医朱丹溪弟子众多,其中有一部分并非是浙江人,但从学派传承的角度,他们则可归入“浙派中医”,其著作也可归为浙派中医典籍,彰显了师徒传承谱系。

2017年7月1日,在杭州召开的“之江中医药论坛”上,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范永升公布了“浙派中医”称谓,遂在浙江省内外掀起了浙派中医系列研究高潮,对浙派中医内涵有了共识,其一,浙派中医10大学术流派:温补学派、钱塘学派、绍派伤寒、温病学派、本草学派、丹溪学派、永嘉学派、伤寒学派、针灸学派、医经学派。其二,浙派中医10大名医:桐君、陈藏器、沈括、王执中、朱肱、朱丹溪、杨继洲、张景岳、赵学敏、王士雄。其三,浙派中医10大名著:《格致余论》《景岳全书》《医贯》《三因极一病症方论》《针灸大成》《温热经纬》《霉疮秘录》《时病论》《理瀹骈文》《本草纲目拾遗》。其四,浙派中医10大贡献:创滋阴学派、倡温补学说、增药物新知、集针灸大成、辨伤寒温病、精临床诊治、重经验医案、尊养生健身、善文献整理、辟传承新径。其五,浙派中医六大特色:源远流长,学派纷呈,守诊出新,时病诊治,学堂论道,厚德仁术。

对浙派中医研究方法亦有了共识:如对浙江中医10大学术流派的研究,必须从某一流派的传承历史、重要医家医著、学术主张、诊疗特色、制方用药特色、学术影响与薪传、验案选编和医论医话选7个方面展开。其中简略论述每一学派医家学术思想产生的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习俗等),突出医家的学术主张,尤其对诊断治疗和制方用药特色给予重点阐述。如朱丹溪擅用知母、黄柏,绍派伤寒治四时感证多芳香宣透,温补学派张景岳之擅用熟地,温病学派之重视轻清透解与益养阴津等,各具特色。纵观古今,浙江中医药界悬壶施诊、救死扶伤、丸散膏丹的美谈萦绕于耳,在中国科技史和中外医药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浙江是中医药大省,聚东南之秀,文脉悠久,名医辈出,流派纷呈,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千余年来,浙江医家们不断传承发展,守正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浙派中医”,有史可考的清以前的浙江名医有1700多人,在一代代前辈的不懈努力下,浙江历代医药典籍琳琅满目,有案可稽者达2000多种,现存的超过800种。这些丰富的医籍是传承浙派中医学术经验和发展浙江中医药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些浙派中医的典籍存量多,分散存藏世界各地,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典籍的保存情况,尤其是稀见版本的范围、存藏条件、版本特点及其学术思想等情况尚未了解。

笔者在1990~2024年间34年中,不辞辛劳,花费几十万元的个人积蓄,走遍浙江省许多市县,深入乡村和城镇民居坊间,打捞被湮没的珍贵图文资料;从国家及省市图书馆古籍部,如国家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浙江省博物馆及高校图书馆等处广泛收集资料;从《史记》至《清史稿》二十五史中收集有关浙江医疗卫生资料;从1949年前的报刊、浙江省府县志、历代医药典籍、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中收集有关浙江医疗卫生资料,从而,笔者认为浙派中医内核由医学流派、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构成。

“浙派中医”史迹源远流长

距今约8000-7000年间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中药材,揭开了浙江医学发展序幕。从此浙江医学从无到有,先秦至汉唐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浙江医学优势凸显,出现了许多医家学派,如萧山竹林寺妇科、绍兴钱氏女科、宁波宋氏妇科、陈木扇女科、海宁郭氏女科、绍兴三六九伤科、永嘉医派等,尤其是宋王朝南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浙江医学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金元、明清时期,浙江医学流派众多,整体实力更是强大,如元代浙江最负盛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被后世尊为滋阴派始祖;医经学派张景岳及侣山堂一派,伤寒学派“钱塘三张”“绍派伤寒”,温病学派王孟英、雷少逸等,此类名贤多不胜举,将浙江医学推向又一辉煌巅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进入,中医遭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浙江中医界冲破重重阻力,汲取中西医之所长,将两种学术加以汇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浙江医药的发展更是可圈可点,名医辈出,世家林立,形成了中西医并驾齐驱的局面。

总之,浙江医药(含浙派中医)发展规律:古代,浙江医药发展史是一部浙江中医药发展史;1840~1949年,浙江医药发展史,是一部浙江中、西医互相“抗衡”,却又交融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浙江医药发展史,是一部以西医为主,中医并驾齐驱的医药发展史。浙江医药(含浙派中医)发展的总体水平,南宋之前比较落后,之后逐渐跃居全国前茅。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医药发展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迅猛,在中国医药发展史上留下了绚烂的足迹。(朱德明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

电子校报 更多

  • 第365期 2024-06-30
  • 第364期 2024-05-31
  • 第363期 2024-04-30
  • 第362期 2024-03-31
  • 第361期 2024-02-29
  • 第360期 2023-12-31
  • 第359期 2023-11-30
  • 第358期 2023-10-31
  • 第357期 2023-09-30

校报

更多

视频播报

Copyright ◎ 2016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0571-86633037 邮编:310053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