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入学以来必修课成绩排名学院年级第一
获国家奖学金、校社会工作专项奖学金等
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4篇
主持一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一般项目
负责校级重点立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她就是
第四临床医学院2023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生
黄佳清

黄佳清生活照
厚积薄发夯实医学基础
“知行合一,厚积薄发”是黄佳清始终践行的座右铭,也是她十年医学科研之路的真实写照。本科时一次临床实践,她目睹一位肿瘤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病情显著改善,深受触动,萌发了探索两种医学体系协同效应的念头。“西医像手术刀精准切割病灶,中医如经络图调理全局”她思索着,“两者结合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深入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奥秘,本科时,她主动推开实验室的门。从零开始,跟随师兄师姐学习小鼠饲养、细胞培养、文献检索、实验记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硕士阶段,黄佳清在血液肿瘤科轮转时,她敏锐地发现分子靶向药物虽精准却易耐药,而中药复方可通过多靶点调控免疫微环境。“两者的互补效应激励我进一步思考。”带着这一想法,她放弃了已获得的工作机会,坚定选择了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

黄佳清学习照
“要做就要做好。”这句朴素却坚定的话语,是黄佳清选择从硕士一路攻读博士的写照。回顾从本科到博士的十年医学长跑,她坦言:“放弃已经到手的工作机会,不是没有犹豫。但想到能跟着优秀的导师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这种机会太难得。而且,博士阶段的积累也能为职业发展打开更广阔的平台。”
博士阶段给了黄佳清“一种可以更完整、更专注地投入科研的‘舒服’感”。然而,这份“舒服”并非轻松。她深刻体会到博士学习的不同:“身上多了一份‘自主’和‘责任’的重量。导师指明方向,但具体路径的开拓、实验方案的反复打磨、数据的深度挖掘与解读,都需要自己沉下心去钻研、去判断。这要求你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这种从“执行者”向“开拓者”的角色转换中,面对反复失败的实验结果,黄佳清也常感受着压力与挫败。“失败是科研的常态,成功是意外之喜。”她微笑着说,眼神里却透着韧劲,“但每一次失败,都在逼你更仔细地审视细节,更深入地理解原理。这个过程很苦,却也最能锤炼人。”
支撑她在这条并不轻松的道路上笃定前行的,是内心清晰的目标感。黄佳清描绘着她的蓝图:“未来在临床一线救治病人时,我期望能将遇到的棘手问题——比如耐药性、严重的毒副作用——带回实验室,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方法去研究、去攻克;同时,把实验室里验证有效的创新治疗策略,再转化回临床,真正惠及患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博士阶段是她必须沉下心来,在导师的指导下,系统构建科研思维、锤炼独立研究能力、积累深厚学术底蕴的关键时期。
“不偏废传统,不拒斥前沿,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奋进”,这正是黄佳清学习之路的缩影。从本科时对基础知识的铢积寸累,到硕士时在临床与学习间的平衡共进,再到博士时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她始终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知识,矢志为临床探寻更优解。
科研攻坚,融汇中西攻克难题
黄佳清的科研探索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原点。本科所见的中西医协同疗效,成为贯穿其学术生涯的灵感源泉。硕士轮转亲历的耐药困境与中药复方的多靶点优势,像两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共同铸就了她学术生涯的核心命题: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机制,发挥“1+1>2”的力量。
从本科首篇中文论文到如今发表4篇高质量论文,黄佳清深知论文是科研交流与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本科时硬啃下的首篇独立论文,是她科研路上的“成人礼”。“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她回忆道:“选题、查海量文献、设计实验、写报告、选期刊投稿……逼着自己拆解了科研全链条。论文水平虽有限,但这套规范流程的‘笨功夫’,让后来投稿更高水平的期刊变得从容。”后来,黄佳清总结了一套方法:选题立足临床真问题,确保研究价值;善用PubMed、Web of Science等权威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精读高引用综述与近五年高分论文,把握前沿;实验设计严谨,在借鉴成熟方案基础上结合自身创新点优化;期刊筛选讲策略——锁定领域内高影响力期刊,分析其近五年发文趋势,确保研究方向与期刊定位精准契合;回复审稿意见则需认真细致、有理有据。
实验室里,她最具特色的尝试是将中医“君臣佐使”配伍理念,“编码”进纳米载药系统设计。“如同中医方剂有主药(君)、辅药(臣佐)、调和药(使),我设计骨肉瘤多功能纳米系统时,也让化疗药(攻邪主力)、特定增效中药成分、光敏剂(PTT/PDT核心)在载体里‘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理念虽妙,实践却荆棘密布。Western Blot实验的连续十余次失败,是黄佳清最难忘的一课。“条带要么不显影,要么糊成一片,急得整晚失眠。”她回忆道。虽然着急,但黄佳清也拒绝蛮干,她沉心静气,反复对比文献实验细节,如细胞状态、裂解液配方、抗体浓度、电泳参数等,还虚心请教经验丰富的师兄师姐,重复不同条件。最终锁定症结:原来是一个关键细胞处理步骤的时间控制失准!优化参数并建立严格标准化流程后,难题迎刃而解。“实验不如意是常有的事。宝贵的是从中‘榨’出有效信息,调整方向,避免踏入同一条河。”这份坚韧,让她成功构建了光疗融合关键中药增效成分的弥漫大B淋巴瘤多功能纳米治疗体系,为克服耐药性与毒副作用开辟新途径。

黄佳清在实验室
从本科阶段的“科研小白”到博士阶段的课题负责人,她始终坚信:唯有在实验台前一遍遍重复的“笨功夫”,在文献堆里一点点积累的“真见识”,在无数次失败后依然不灭的“好奇心”,才能在中西医结合的浩瀚星空中,碰撞出照亮患者前路的智慧火花。这条用双脚丈量的探索之路,每一步都记录着她对“中西合璧”可能性的执着追寻。
践行使命,传递医学温度
“医学的价值,最终要落在对人的关怀上。黄佳清博士阶段的实践,不仅在实验室,更在临床的方寸病榻与社会的广阔天地间。对她而言,沟通与担当,是连接这两个世界、传递医学温度的桥梁。
这份体会,在一次刻骨铭心的值夜班经历中尤为深刻。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在住院部轮转的黄佳清值守病房。走廊的寂静被值班手机急促的震动声骤然打破——护士急促报告:有病患突然发热。她保持冷静,快速调阅医嘱和病历、结合患者的状态简要判断、与上级医生同步情况、整理思路、奔赴病房。黄佳清回忆道:“虽然很紧张,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长时间的临床跟诊也让自己清楚该做什么。”面对紧张的患者,黄佳清一边安慰,一边进行简单检查,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处理病情变化。那一夜,她像绷紧的弦,频繁往返于病房和护士站,监测生命体征,调整用药,不断安抚患者。
“那次夜班像一次‘成人礼’,”她深有感触,“它逼着我快速成长,独立决断。更重要的是,让我刻骨铭心地体会到,医生不仅是开药方的人,更是在患者最脆弱恐惧时,那个能给予专业判断、有效行动和心灵安抚的‘守夜人’。良好的沟通和换位思考,在那一刻比任何药物都更能缓解患者的焦虑。”
这种在临床一线磨砺出的沟通能力与责任感,被她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社会服务的舞台。为了让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理论,黄佳清带领团队深入山区学校。开展活动前,黄佳清和队员们反复打磨讲解内容,设计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PPT,将晦涩的中医理论制作成生动的动画视频,融入各种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体质辨识、经络穴位等基础知识。她精心设计互动环节:让孩子们亲手触摸、闻嗅薄荷、艾叶、鱼腥草等常见草药,引导他们用感官去体验;“这片叶子摸起来凉凉的,夏天我们嗓子不舒服时,含一片就会觉得清爽,它就是薄荷!”她用孩子们听得懂的生活化语言和比喻解释药性。
“给山区孩子讲解中医理论和向病房里的患者解释治疗方案,本质是相通的,”她领悟道,“都需要你将心比心,用对方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把专业的知识转化为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作为医学生,精进医术是本职,但将健康的理念、医学的温度传递出去,让更多人受益,是更深沉的责任。”

黄佳清(后排左三)带队参加第四临床医学院赴丽水青田“岐黄进校园健康助成长”实践团
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社会服务,黄佳清始终要求自己换位思考,用通俗语言弥合专业术语与生活认知的鸿沟。为此,她保持广泛的跨学科阅读兴趣,她不仅专注于医学类书籍,还热衷于阅读跨学科专业书籍,从中理解不同人群的思维模式与情感反应。阅读是她放松的方式,也是打开理解他人之门的一把钥匙。她始终相信,唯有真正理解“人”,医学的温度才能真正温暖每一个人。
面对多重身份与多样挑战,黄佳清总结出三大关键词——目标、坚持和平衡。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坚持是克服困难的关键,平衡则是长期发展的保障。只有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下,持续努力,同时学会调节节奏,才能在多重角色间找到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