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
社会实践奖学金、学术竞赛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
获第十八届“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一等奖、浙江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金奖、“建行杯”第九届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第十届浙江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铜奖、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十五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银奖
获校十佳大学生、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杭州市优秀医疗志愿者、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目前已保研至浙江大学
她就是
护理学院2021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
陆依铭
兴趣导向,坚定目标,她一直在路上
幼年住院时,一位护士的悉心照料让陆依铭难忘。对方轻柔换药、轻声安慰的细节,在她心中种下温暖的种子。这份温馨的记忆氤氲成敬意,催生了她“护佑他人”的心愿,促使她毅然选择护理学专业。
古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这顿“大餐”中,陆依铭以品尝每一种“食物”的独特风味为乐,每一次知识的掌握都让她更加系统地了解一个疾病,每一次身体感知与医学典籍的对照,都让她更加仔细地学习、认识自己的身体。
她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内科护理学和外科护理学。在学习到某个系统的疾病时,她会试着寻找自己身上的某些疼痛或疾病。“我的胃不太好,在学习消化性溃疡时,就会对照书本上的疾病特点检查自己是否有相关症状,并思考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陆依铭说。在学习其他专业课时,一堂课的信息量巨大,陆依铭有自己的应对方法:“每堂课结束后,我会根据PPT及时回顾老师所讲的重点,把它们在书上标注并整理出来。”这样在期末复习时,便不会手忙脚乱,根据整理的重点就可以温故而知新了。
陆依铭学习照
除了理论知识,实验操作也是护理学的重要部分。熟练的实验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还能增强应急处理和人文关怀的能力。陆依铭对此深有体会,对于比较书面化的操作,她会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力求每一个动作都了然于心。对于那些必须操作的项目,她在老师教学完成后,充分利用操作练习时间,多次温习,精益求精。正如她所说,“脑中的想象和实际操作是有区别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大二上学期,陆依铭就确定了保研的目标。在与学长学姐的交流中,她详细了解了保研相关情况,准备争取保研资格。然而,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大二时,她的绩点处在保研边缘,进入大三后,保研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又迫在眉睫,既要准备期末考试,又要筹备保研材料。在保研结果尚未可知的情况下,有人坚定地投入考研的洪流,有人则远赴重洋求学深造,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她产生了许多情绪上的内耗。
行动是打败焦虑的最好办法。无的放矢,那就对自己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课业成绩不够,那就多花一些精力在学习上;没有经验,那就请教之前保研成功的学长学姐。那些辗转反侧的夜晚终化作黎明的曙光。现在,她已经收到了浙江大学研究生的拟录取通知,但她仍然在实习中轮转不同科室巩固护理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网课夯实护理基础。她目标清晰,步伐坚定,无论选择哪条道路,她都将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和解决问题,在选定的路上勇往直前。
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她一直在行动
大二时,陆依铭加入了护理学院特色的科创训练营,课程内容为她提供了对科研和竞赛的初步而具体的了解。同时,她还是护理学院辩论队的一员,在辩论中,她擅长提出问题,打破思维局限,整理文档并构建辩论框架,凭借出色的答辩能力,她获得了参与项目的机会。
这是陆依铭首次参与竞赛,作品的主题与生命尊严相关,让她有机会深入了解临终患者,并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她曾表示:“我会更加尊重患者的想法和意愿,而不仅仅关注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正如她所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不仅仅体现在身体表面,更反映在内心深处。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对临终患者身心尊严的照护。”通过与患者近距离的接触,她对护理学专业的学习有了新的计划:“我将不断学习沟通技巧,力求给予患者更完备的情感支持。”
在对护理学专业有了更深认识的同时,对于她个人而言,竞赛的尝试不仅让她亲身体验到完成一个项目所需要准备的具体工作,还学到了许多在科研中可以应用的统计学方法,不断向专家请教并进行修改的过程,也极大提升了她的抗压能力。
陆依铭(右二)参加浙江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关于竞赛项目中的创新,陆依铭认为主要依赖于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实践,正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事者在草野”所说,只有亲身经历、深入调研,才能真正了解和把握问题的现状;其次,创新能力与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背景也有密切关系。例如,在第十八届“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赛中,他们选择剧本杀作为创新载体,正是因为项目成员本身是剧本杀爱好者,对剧本杀的流程更为熟悉,能够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同时,在竞赛过程中,借鉴其他优秀项目的某些亮点,根据自己的项目进行延伸,也能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意。
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陆依铭逐渐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明确的规划,这一切源于她对自我能力的全面认知。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为她提升自我分析能力的良好途径。在比赛中,职业展示需要有独特亮点,她以“生命”为主线,将目标职业——器官移植专科护士作为主题,结合自己大学生活中的丰富经历,用讲故事的形式,充分展现了自己与职业目标的契合,成功脱颖而出。
准备职业规划大赛的第一步是整理自己的获奖成果和证书,进行总结,并通过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特点、优劣势。正是这种细致的分析帮助她制定了更为科学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方案,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她发现自己在科研方面仍有一些薄弱环节,因此希望在未来的研究生阶段,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热爱为帆,责任为舵,她一直在成长
担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志愿者协会会长及杭州志愿者协会校地合作办公室联络员期间,陆依铭展现了较强的统筹能力。她以“三周规划、两周落实”为准则,构建了一套高效的任务推进机制。每项活动启动前三周,她便着手制定详细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并于活动前两周完成筹备工作。“这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不仅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更培养了我应对复杂任务的全局观与执行力。”陆依铭如是说。在校地合作项目中,她巧妙整合高校资源与社区需求,推动中医特色服务落地,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社会工作领域,陆依铭深度参与“杏林服务品牌”项目,将中医推拿、香囊制作等传统技艺融入社区服务,深受居民青睐。她敏锐地察觉到,中医推拿等实践性强的服务不仅契合大众健康需求,更激发了人们对中医文化的探索热情。在“向阳而生,童伴成长”暑假助力“双减”实践活动中,陆依铭和她的团队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动画演示与互动体验,向孩子们普及视力保护、急救知识等内容。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更让她深刻认识到社会工作在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中的深远意义。
在临床实习阶段,陆依铭先后轮转于内科、外科、ICU、急诊等科室,掌握了吸痰、静脉输液等核心护理技能。她在ICU的实习经历尤为深刻:连续两天参与抢救工作,首日面对室颤患者家属签署放弃治疗文件的无奈,次日目睹血压骤降患者抢救时的紧张场景。她开始思考如何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以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这句箴言贯穿了陆依铭的成长历程。无论是在凌晨四点冒着寒风参与杭州马拉松保障工作,还是在ICU面对紧张抢救场景时的慌乱,她都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面对不熟悉的实际工作,她会将复杂任务分解为可执行的步骤,或通过团队合作积极应对挑战。这不仅让她在志愿服务中游刃有余,也使她在临床实习中更加从容地应对突发情况。她深知,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才能将理论转化为应对现实的能力。

陆依铭运动照
除了志愿服务和社会活动,陆依铭的爱好也为她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大学期间,她积极投身排球赛等体育活动,于赛场上挥洒汗水,这不仅赋予她强健的体魄,更让她结识挚友,领悟团队协作的力量。她亦热爱摄影,用镜头定格校园风景、志愿瞬间与朋友笑容,以独特视角发现平凡之美。
“不要因为别人发光,就觉得自己暗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节奏与闪光点,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坚定信念,脚踏实地,终能绽放光彩。陆依铭的大学生活展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不仅是奉献,更是自我成长,也诠释了学习的真谛——将兴趣转化为责任,将热爱升华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