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层林,博士、浙江中医药大学校聘研究员、研究生院副院长(挂职),获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浙江省科协“育才”工程;主要从事神经药理学研究,尤其关注耐药性癫痫发病机制和治疗新靶点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60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中科院TOP期刊14篇。以负责人身份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等课题共8项;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会优秀青年报告比赛一等奖等学术奖励。
走进徐层林的科研世界,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看似陌生却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的许多癫痫患者,由于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其自身健康和家庭都承受着很大的负担。
“以癫痫为切入点,我所在的团队发现了一些精准干预的药物靶点,且初步探索出了防治癫痫的新型先导化合物,由此建立起一套主要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系统研究体系。” 徐层林表示,围绕国家和整个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在陈忠教授的带领下,通过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平台攻克脑疾病研究的一个个课题难关,是一条充满挑战又极富意义的漫漫长路,作为其中的一员,唯有奋楫笃行,方能不负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在攻关过程中感受到无比乐趣
谈及求学之路,徐层林说:“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科研方向。 在浙江大学本科求学期间,入学之初并没有具体细分专业。当时我在学习药理学这门课程时非常感兴趣,因为药理学涉及的内容广泛,比如:药物的作用靶点、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毒副作用......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我想要更进一步地探索。”
初叩学术大门的过程中,恩师陈忠教授的一堂课更加建立起徐层林对于科研的求索之心。“陈老师在课堂上谈论了几个领域内经典的科学问题,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比如:为什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会引起帕金森症?这是药理学界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立下了一个决心,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深造,继续去探索药理的相关研究。”他说。
在陈忠教授的带领下,徐层林逐渐建立起科研的自信,也在攻关过程中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乐趣。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他心怀感恩,也更加坚定将当初的那一份兴趣作为自己事业追求的决心。
始终对科学研究保持空杯心态
回顾自己的科研经历,徐层林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团队首次证明海马下托是癫痫耐药的关键“门控”脑区。他说:“至于最满意的工作,我觉得远远谈不上,还需要继续努力,希望将来能够做出更好的成果。”
对于团队,徐层林认为学术交流的过程,是觉察自己与他人差距在何处的最佳时机。“有一次,我带的一位师妹在做耐药性癫痫动物模型实验,她筛选出耐药癫痫动物的比例比我的要低很多。我对此很不解,为什么同样的实验流程,只不过我在某个脑区多植入了一根电极,就导致最终的结果差异会那么大。” 他经过复盘和反复思考,并且在组会上向陈忠教授请教,怀疑某个特定脑区的炎性刺激是影响癫痫耐药的重要因素。
徐层林说:“为此,我和师妹开展了一系列更加深入的研究,最终证明海马下托处的炎性刺激是导致癫痫耐药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并发表在《Annals of Neurology》等期刊上。” 就是这么一个令徐层林印象深刻的复盘案例,揭示了任何一个小细节对于科研课题的设计乃至整个研究的进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提示作用。“所以我们要始终对科学研究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我也不断提醒自己,保持空杯心态,学习永远在路上。”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至关重要
当前,学校正处于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徐层林说:“我们团队正尝试从中医药浩瀚宝库中寻找有效治疗癫痫的名方经方。希望通过若干年的沉淀,能在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产出更多成果,也能为诠释中医药的经典药效提供现代化的机制解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一员,徐层林始终牢记导师陈忠教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谆谆教诲。他说:“陈老师一直教育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此前提下自然而然就能学会做事,也才能做好学问。”
对于科研冷板凳上的“青焦”何处安放,徐层林觉得把握好做事的节奏至关重要。他说:“从我自身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提高效率,在休息的时候要踏踏实实放松。” 尽管做科研项目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个人时间,但不可否认,科研有让人着迷之处。每当研究有所突破,徐层林都会感到无比自豪。他感慨道:“科研工作的苦乐,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有所体会。”
科研之路漫长且不易,但沿途的不确定和未知正是徐层林不断前行的动力。他说:“我对科研的理解是困难与兴趣并存,兴趣是永远存在的,怎么把兴趣转化为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于我而言非常有挑战性,也是我前进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