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筱兰,人文与管理学院教师,早年的同事们喜欢称谓她“小汪”,早年的学生们亦喜称她“小汪老师”,而今更多的女生习惯私下叫着“筱兰老师”。
2004级的楼国勇和张云云也喊她“小汪老师”。在楼国勇和张云云眼中,大学四年级是美好的结缘之年,在无意听到云云诉起自己甜蜜的小烦恼时,年轻的班主任小汪老师顿觉自己的后知后觉,转而认真地替女孩向男孩发问“你会认真对待彼此的感情吗?你会共同期许未来并为之努力吗?”怔然之下的大男孩,敛起惯常的玩笑与不恭,坚定地点头“当然会!”学成毕业之际,两人抛下对杭州的留恋与不舍,毅然回到小楼同学的家乡,接承父辈的事业开始创业。从电话、短信到微信朋友圈,点滴见证这段亦师亦友的师生情。时至今日,美满的三口之家早已是小汪老师家的常客,奔走杭州之间,闲坐家常,共话孩子的教育,追忆风华似水的流年。
在学生眼里,“老师一身才华,温和亲切,恰似人间四月,人美声甜有耐心,太喜欢她的课了!”三尺杏坛自有春秋,教法有章方得自由。要从一介学子变身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专业教师,二十年的光阴里,除孜孜以求腹有专业华章,如琢如磨胸有教学研究,更需与学生课后相伴致力专业实践,“耳濡目染,不学以能。”在诸多的毕业论文指导、学生科研课题指导、各类学科竞赛指导中,筱兰老师更多的是敏锐的、严肃的、追求极致的。面对蓬勃而起的创新创业热潮,看着一双双憧憬又迷惘的眼睛,引导、鼓励、陪伴是最多的动作和反应,不论学生来自哪个学院或专业,挖掘赛点大胆创新,授人以渔,以赛促学。
2020届市场营销专业省级优秀毕业生董思琦同学,在校期间全面发展,学业优秀。与筱兰老师携手的竞赛之旅起于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2018年底,小组成员一起头脑风暴,有感于“快递包裹收到手软”进而快递垃圾冗余的生活体验,萌发“快递垃圾回收”为主题的创意,初赛作品顺利通过校赛,2019年2月底开始精心打磨作品。静静的午后或傍晚,在富春人文楼三楼创新创业教研室办公室里,筱兰老师反复倾听学生大胆又前卫的创意与想象,引导学生商业模式和创业项目逻辑论证与表达的方法与规则,鼓励学生关注项目创意与生活相关的点滴变化,乃至民情民意、政府政策等。由于契合政府部门当下倡导的垃圾分类回收新政,筱兰老师联系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带领学生开展项目调研,聆听来自政府的专家意见,将作品的创意设计向着可行性、实用性方向进一步完善,并最终获得对方单位的官方推荐,也为省赛最终获奖提供了助力。
收获不仅于此,来自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小组成员应梦雅,深受调研一行的启发,向筱兰老师提出重新组建团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想法。师生再次携手,拟定工作思路,设计社会实践各环节的内容,商定社会实践中接洽各方人员与所需,最终成立2019年暑期校级社会实践团队,赴杭州市区开展以“探垃圾分类全链,展模范新区风尚”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记得当时正值酷暑,但团队成员激情不减。20余名年轻的身影或走访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厂,或走入杭州社区垃圾分类模范市民家中,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团队的终极成果纪录片《垃圾一日定制游》,承载着团队成员对唤起人们垃圾分类意识并促成垃圾分类行为养成的热忱和期待,“情系生态环境,筑梦美丽中国”。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2020年的春与夏有着异于常时的光与热,2020届毕业生张恒翔亦给予筱兰老师别致的毕业临别礼物:心胸若汪洋,筱翠兰更幽;师恩深似海,桃李遍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