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打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抗疫最前线,与全国各地的同行共同投入前线最艰苦的战“疫”中。
今天请跟随小编一起分享徐慧连和患者的暖心故事。
夜班时长24小时
对于徐慧连来说,14号的夜班,是她驰援武汉工作进程中一个重要转折点。不是夜班中遇到了惊心动魄的事情,而是夜班前浙江医疗队宋柏杉队长打来的一个电话,“天佑医院将紧急增开三个隔离病区,院方邀请我们医疗队选派三位医生到这几个病区去,加入由天佑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徐主任,您愿意去支援新病区吗?”
“有需求就上,有命令就执行,只要有需要我的地方,我就去!”
15号上午9点,才脱下防护服的徐慧连赶去和天佑医院院方碰面,接受医院的正式任命,而后又马不停蹄前往新病区了解病人情况,与新同事打招呼。中午离开前,她对当班的同事说,“病人发生任何情况,随时给我打电话!”回到驻地,近20个小时没有进食的徐慧连终于吃上了热腾腾的饭。最后一口饭菜还没来得及塞进嘴里,医院里来了电话,新病区有危重病人急需抢救。她扔下筷子,裹紧外套,冒着大雪又赶回了医院。在病区里抢救病人、查房、调整治疗方案、排查医疗安全隐患、制订持续改进方案……忙完这些工作,饿得咕咕直响的胃提醒着她时间已经不早了,拿起手机一看,已是晚上9点多。徐慧连这个夜班,才算是真正“下班”了。
四个氧气枕为生命接力
2月18日下午,九病区一名危重症病人呼吸衰竭进行性加重,要上无创呼吸机或高通量吸氧,需要紧急送往ICU救治。九病区在17楼,ICU在7楼,转运途中要保证14L/min的高氧流量,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那到底需要多少呢?这种紧要关头,容不得半点差错。她和科里医生护士一起,用上仅有的1个氧气枕,把病人推到电梯口,按了电梯,然而电梯刚刚下去,迟迟没有上来,此时氧气枕已经耗去了2/3,远无法支撑病人转运到ICU。徐慧连当即带着病人折回病房,重新戴上储氧面罩,保证供氧。
转运途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为确保万无一失,徐慧连按病人转运的路线模拟了一遍,并联系医院保卫科设定好17楼到7楼的专用电梯,与ICU对接开通通道,把转运全程的细节和时间都记录下来,预估所需的氧气量为4个氧气枕。
“快去别的科借氧气枕!借3个!”当班的医生护士挨个楼层借,走路太慢就用跑的,20分钟后4个氧气枕集结完毕。徐慧连请三名同事协助,四人一路快速地将患者护送到ICU病房,换下氧气枕后监测到病人血氧饱和度仍保持在91%。徐慧连这才松了一口气。她朝ICU病床深深地看了一眼,默默为病人加油鼓劲,“加油!坚持住!等你转危为安回到我们病区。”
紧握住我的生命的你的手
接手新病房的第三天,像往常一样,徐慧连进病房日常查房。25床是一位84岁长期卧床的老大爷,呼吸急促,几乎难以发声,无法跟医生护士交流。看着同病房的病人“进来又出去”,大爷对这个病的凶险不是没有感觉,一天比一天消沉。科里的医生护士知道大爷的情况,例行治疗,也不多言。徐慧连每次查房会像探望自家长辈一样对大爷嘘寒问暖,跟他聊天,给他鼓励,尽管大爷从来都不回应。
“您好,我们来查房啦。”徐慧连照常拉起大爷的手,想给他夹上指脉氧仪,大爷却缓缓地反抓住她的手。徐慧连心头一怔,下意识地以为大爷抓住她的手是哪里不舒服向她寻求帮助,马上俯身查看监测数据。令她没想到的是,大爷把她的手背贴到唇边,再努力地抬起头,轻轻地吻了一下,同时嘴唇蠕动着发出微弱的声音:谢谢你!
一声谢谢,一个“吻手礼”,传递的是一份医患之间的信赖与感谢。大爷或许不能像其他病人一样,用热烈的话语感激全心全力帮助他的医护人员们,但是最诚挚的感情从来不会被言语限制。亲吻这双承载救死扶伤的手,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