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学校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爱好中医之二十二

资讯来源:党委宣传部、网络监管中心、全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14-12-01 15:45:55

董襄国 教授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天运当以日光明”,以太阳在天运中的地位作比拟,强调人体阳气的重要。其取象比类的说理方法开其先河,同时被后世奉为“重阳”理论的圭臬。明代张介宾作为温阳派的领军人物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更是完备了温阳的理论,并创制了温补阳气的代表方剂,为临床开辟了温阳的广阔天地。
  一、重阳思想
  本人曾在《生好气》一文中已阐述过《内经》的重阳思想。为了本文的完整性,容本人在这里重复一下。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阳平衡的关键是阳气的致密、密闭,则阴气方可固守于内,阳气的固护之功功不可没。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从病理上进一步阐述,如若阳气亢张(阳强),则阳气不能致密,阴气不能固守,则可导致阴气的耗伤、竭绝,正如张景岳云:“强,亢也,孤阳独用,不能固密,则阴气耗而竭绝矣。”
  文中还有一段表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这种文字表述更显古人对“阳”的重视。前者指阳的偏盛,后者指阳的不足。
  二、阳气偏盛
  由于阳气偏盛,“脉流薄疾,并乃狂”,还有如“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等等。又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所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系由于阳强不能固密导致阴不能固之例证。
  由于阳邪为害,致体内“阳盛”之说,《内经》论述颇多,如《生气通天论》、《热论》,尤其是《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四热”、“五火”之病机,还有“伏邪”思想之病机均为后世奠定了学术基础,一直到清代,更是发展成为叶、吴、薛、王温病四大家,这一条发展脉络值得好好研究,并发扬光大。
  “阳盛”,一方面是“阴虚造成的阳亢”,阳相对偏盛;另一方面是阳邪所致的“阳盛”。前者目前临床上较为多见,且许多临床医生运用自如。而后者,由于多种因素,似有“退避三舍”之嫌。由于本文主要是论“温好阳气”,不作展开。只想在此提一个建议,希望中医教育重视这方面的发掘和临床,并有计划地培养好师资,请他们在临床发挥“用武之地”,也希望今后在评“名中医”中留点名额给这方面的人材,他们“名至实归”,再见“杀四”、“杀五”病毒来,可以一展宏图。
  三、阳气不足
  本文主要是讨论“温阳”,所以重点谈“阳的不足”。由于“阳虚”,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病情不可谓不重。《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还强调指出“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的主要功能有二,其一、卫外功能,“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一旦阳气失于正常的卫外作用则易受外邪侵袭而病。其二,温养作用,“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的神赖阳气温养,才能精神爽慧,人体的筋赖阳气的温养,才能保持柔韧而屈仰自如。神亦指内脏、神志,筋泛指外在形体,《内经》经典“文简、意博、理奥、趣深”。“五藏”“九窍”的病变,无不与阳气有关,故“温阳”理论必须重视之,发掘之。
  四、温阳杂议
  1.春夏养阳
  《素问·四气调神论》提出“春夏养阳”的著名观点,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客观规律的养生原则,尤其是对“养阳”提出重要的养生法则。春夏“养生”“养长”,以适应自然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所以应避免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生长的行为。张志聪云:“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夏季不可贪凉饮冷,以防夏日阳虚洞泄之证,这是从“调节阴阳虚实”方面而言的。又从阴阳互根的观点而论。春夏护阳预防秋冬之寒病,正如王冰所云:“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2.右归方论
  张景岳创“右归饮”“右归丸”,针对肾阳不足之证以及“阴盛格阳”之证。“阴盛格阳”证其本质也是肾阳虚之极,而不是寒邪之阴盛之谓,在中医入门教育中特别要强调之。张景岳有名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地、茱、药、杞培补肾阴,而以附子、肉桂温通阳气,杜仲益肾温通,甘草调和之。在右归丸中加用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无甘草)加重温补之力,正应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旨,此方(饮)正是在“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指导下创制的一张好方,临床家可以在温补阳气舞台一展雄风。
  3.平时养阳
  正如右归方论中所说,但这是病后的温补,而平常应该注意保护阳气。
  首先有必要提一下“先天”的重要作用。少年夫妻就应注意温壮身体,适时生育,避免寒邪。足月怀胎,生下健壮的宝宝,“优生”十分重要。
  平昔注意保暖,尤其是冬日,既要“风度”更要注意“温度”,千万不要“若要俏,冻得格格叫”。夏天亦应避暑,避免激烈活动,以免“大汗亡阳”,阳随阴泄、津出。不过食寒凉食物,尤其是夏天过食冰棍、冰饮料,更应切忌。
  “此因时之序”,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在一日中,也应顺应平旦、日中、日西三个不同时间的阳气消长规律养生。
  应保持“清净”,“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故心平气和十分重要。
  温阳除平时注意外,有病要及时治疗。但必须 “中病即止”,“阳”不能过,“过”则为灾,应注意发挥内在的功能。
  “良言一句暖三冬”,“暖”似乎不是本文“温补”的含义,但是“温暖”对方心情,有益大家健康,何乐而不为呢,故在文末也附带一笔。
  结尾语
  临床上温阳的方法甚多,诸如益气温阳、滋阴温阳、温补阳气、温阳祛寒等法,用药上,如温阳(如附子)、通阳(如桂枝)、补阳(如鹿角)、温里(如干姜)、兴阳(如锁阳)、壮阳(如羊藿)、固阳(如菟丝子)等等,还有辛温散寒(如麻黄)。
  至于五脏阳气的不足,临床更是应区别之,如心阳、肾阳、脾阳,一般医生均较熟悉.关于“肝阳不足”、“肺阳不足”,前几年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讨沦,在中医教材中应有所反映。值得临床医生去总结,继承、发阳,并通过传、帮、带,把临床经验传承下去。
  中医温阳方法丰富多采,用药灵活多变,中药、方剂、内科等老师必定会一一介绍,详细分析。希望通过大家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独特的“温阳体系”、“温阳学派”,在中医百花丛中绽放鲜艳的光彩。

电子校报 更多

  • 第356期 2023-08-31
  • 第355期 2023-06-30
  • 第354期 2023-05-31
  • 第353期 2023-04-30
  • 第352期 2023-03-31
  • 第351期 2023-02-28
  • 第350期 2022-12-31
  • 第349期 2022-11-30
  • 第348期 2022-10-30

校报

更多

视频播报

Copyright ◎ 2016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0571-86633037 邮编:310053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