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燕萍 吴忆微
留学生教室里很安静,打开窗户,微风悄悄吹进来,拂过面庞。即将落山的夕阳将最后一缕霞光洒在女孩的脸上,白皙的皮肤、栗色的长发,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她会甜甜地笑,会在想不到问题答案时气恼地抓头发,会在被夸奖时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也会在交谈中有来电时抱歉地和我们说对不起。想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柳惠善,我校中医专业的一名韩国留学生。
有梦就去追
她21岁,乐观,阳光,开朗。无惧一切,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国度。她一直相信自己可以适应他国的文化传统,可以克服所有的困难,包括乡思。柳惠善开口说中文时,可以用惊艳四座来形容。她的中文说的很流利,几乎没有口音,我们问起来时才知道她在中国生活了四年。她说,在韩国有很多人学习中文,她在很小的时候就想出国留学,她非常喜爱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她的爸妈也很支持她留学。
于是在初中毕业后她来到中国,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在中国跳级完成了高中学业。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她与一般的大学生一样,希望选择一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同时她觉得既然在中国留学就应该学习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而且在韩国的韩医中也有中医的望闻问切和针灸等医术的运用,所以她决定来浙江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就这样,她现在已经是中医专业一名大二的学生了。
课上“闹”事儿多
“老师一说上课,全班七十多个学生齐刷刷的站起来,当时我都呆住了。看到大家都站起来,我也跟着站起来。在韩国,上课的时候只是班长一个人站立,别的同学只是坐在位子上向老师问好,不像中国全班都站起来。”柳惠善说。
在韩国,课堂上老师与同学的互动比较少,上课时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就算是老师要求大家分组讨论,讨论结果也是以报告的形式上交。因此,当柳惠善第一次被老师点到回到问题时,她紧张到不知道自己在回答什么。另外,由于语言的差异,有时候老师课上讲了一些笑话,中国学生都在笑,只有他们几个留学生不知道笑什么。再向边上的同学询问一遍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啊。”
外国留学生学习中文已是不易,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医更是不易。柳惠善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比本国的学生大得多。她说从前跟滨江学院的同学一起上课时,老师上课讲的内容都很难跟上,经常要问边上的同学才知道,然后在自己课本上划重点。
这些都是她刚来中医药大学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现在,大二的她已经能够很好地适应。她说,老师对他们留学生很照顾,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一般都在课上讨论解决。课后自己学习遇到困难,也可以向前辈们请教。
在中国我过的越来越好
在中国学习生活了四年,柳惠善表示已经适应了中国的生活习惯。初来乍到时由于语言不通等问题曾经十分想念家乡,但是随着中文水平的进步,她越喜欢中国了。同时,发达的网络与便利的通讯解决了她对朋友亲人的思念。韩国人喜欢吃泡菜众所周知,柳惠善说想吃时她会自己做一点并且与身边的留学生分享,但事实上她对中国的食物已经非常习惯了。课余时间她会上网,也会和身边的同学打牌,想唱歌时就会约上好友去KTV,并且经常绕着钱塘江散步,既锻炼身体又可以欣赏江边的风景。
我们问她会不会经常回国时,她说:“一年一次,而且只在暑假回,寒假时因为时间太短所以不回韩国。”韩国和中国一样要过春节,那么岂不是都不能回家和父母一起过春节?对此,柳惠善表示很可惜,但是她说在学校里面过节也挺好的,学校会给留校过年的同学准备很多节目。和韩国相比,中国的节日非常多。每当放假时她就很开心,假期短她就在寝室里休息、学习,假期长她就约上好朋友出去旅游。前不久清明放假时她去了上海,下一次准备去北京玩。
谈起对未来的打算,柳惠善说,由于中医与韩医存在一定的差异,拥有中医执照的医生不能在韩国工作。她的父母现居美国,柳惠善打算以后去美国读研然后在加州从事中医方面的工作。
留学生不是一个神秘的群体,只是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突然就聚集在了一起,在一个国家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体验这个国家的生活。他们讲着各国的风土人情,分享各国的美食,介绍各国的文化,结一段段跨国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