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学校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徐锡山:鞠躬尽瘁振国药

资讯来源:党委宣传部、网络监管中心、全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11-06-19 09:03:59

        徐锡山,男,1928年8月生,浙江省诸暨人。主任中药师、国家级中药师。从事中药工作60余载,擅长各种中药材的鉴别和加工,熟练掌握商品规格和保管方法,以及配伍禁忌,先后发表“炮制对中药质量的关系”、“浅谈中药管理和贮藏的经验”、“煎煮冬令滋补膏”、“中药房管理”、“中药材的经验鉴别”等论文10余篇,并参加《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1994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版)》的编写,担任《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指南》2003版和2006版副主编。

缘结少年生相随

  徐老生于西施故里诸暨市,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少年时期正值抗日,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疾病流行。五岁那年,天花肆虐,无情的病魔先后夺去了父亲和弟弟的生命,家中其他老小,均是依靠叔伯从杭州带来的中药,才幸免于难。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结下了与中药材的不解之缘。早年的学生时代,徐老常常忙里偷闲到野外采识花草野果,向长辈们讨教用药经验。母亲常对他讲:有药无药看白药(做酒曲),如小孩腹痛久泻不止,用灶心土(伏龙肝)止痛,口角生疮溃烂,用煮饭时的泡沫涂患处,咳嗽咽痛吃仙鹤草、鱼腥草一定有疗效……博闻强识,年方豆蔻已经学识非浅。抗战胜利前夕,他刚满14岁,母亲见其如此喜欢收集和识别药材,不顾城里兵慌马乱,将其送至杭州叔伯开的中药铺——泰来药栈,拜当时名中药师何长寿先生为师,学习中药加工炮制和调配。在师傅的帮传下,他刻苦研读《雷公炮制药性赋解》、《本草害利》、《汤头口诀》等书籍。口授心记、耳濡目染、勤学苦练,技能猛进,三载满师之时,已能将一粒槟榔切成128片;一寸白芎切成200片;制附子切至身轻如羽,风吹能扬;并另辟独具一格的饮片切制方法,如将甘草、黄芪切成柳叶片;厚朴、黄柏切成眉毛片;法半夏能切成鱼鳞片等,并能熟练制造传统丸、散、膏、丹和冬令煎煮滋补膏,精通上述各类工艺、配方等。
  在国家大力发扬祖国医药的政策下,满师后的徐老放弃了高薪职位,于1954年7月被聘调到杭州市中心门诊部负责筹建中药房工作。从此,六十余载如一日,兢兢业业,孜孜不倦,任汗水挥洒,将青春深埋在这片圣洁的黄土地上。1956年浙江省中医院成立时,杭州市中医门诊部并入其中,徐老负责筹建中药房配方部,先后担任中药房中药采购、保管、中药加工、中药房负责人,省中医院中药房副主任。在从事中药工作的60年中,先后开展了中药房筹建、中药调配、中药加工炮制、中药采购、中药材保管、中药库房管理和中药房管理等工作,逐步将原来小规模、低配置的中药房发展完善至今天的集中药房、煎药房、淘炒房、库房于一体的大规模中药部。1955年4月,徐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后数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55年、1956年均被评为杭州市市级先进工作者。70年代开始,他曾先后多次担任农村赤脚医生中草药培训老师,医院西学中培训老师,并担任杭州市卫生局和市药检所举办的中药炮制加工培训班和省卫校举办的中药炮制学习班培训老师。1991年在全国医院中药理论与技术比赛中,担任省内实践技术培训指导老师,培养并选拔出的我省三名赴北京比赛选手,均获得全国中药炮制操作、中药鉴别、中药理论测试团体冠军的最高荣誉,为浙江省医药业争光添彩。1993年任主任中药师,1996年被确定为首批名中医及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火眼金睛辨真伪

  六十载风雨执着,徐老留给世人的是一整套对中药材的完整理念,从中药的炮制加工到保存管理,从鉴别真伪到配伍禁忌,无一不通,无一不晓。尤擅中药的直观经验鉴别,他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看、触、闻、尝”的中药鉴别四步法,对各档人参、西洋参、燕窝、冬虫夏草、羚羊、鹿茸等珍贵药材,均能准确识别,被世人誉为“火眼金睛”、“辨药奇人”,在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领域均有深远影响。
  例如“浙八味”之一白术,主产于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以浙江产量最大,而“浙术”由于产地不同又可分为於术、杭术、扣子术(金线术)、白术(大山货、小山货)等。徐老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认为“浙术”以於术为上品,杭术、扣子术为中品、其它省出产的白术,质量欠逊为白术下品。
  於术产于浙江临安的於潜、昌化、天目山一带。其形细瘦,呈拳状团块,上部留有一段地上茎,弯曲如鹤腿,俗称“鹤形野术”,外皮红润光泽,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沟纹,下部两侧膨大俗称“云头”,断面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并有“朱砂点”。气清香,甜味强而辣味少,嚼之有粘性,属白术之最。杭术主产于浙江余杭一带,形如於术而略大,皮红肉白,断面“朱砂点”较少,味甘微辛,嚼之略有粘性。质量略次于於术,产量也很少。白术小山货产于浙江嵊州一带。形体较瘦小,根茎呈不规则的拳状团块,长2~7cm,直径2~4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有瘤状突起。下面两侧有膨大的“云头”,向上侧渐细,有的留有一段木质地上茎,俗称“白术腿”。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或有裂隙,外圈黄白色,中间较深,略有“菊花纹”及“朱砂点”。气清香,微甘微辛。大山货产于浙江东阳、盘安一带。形状如小山货,但形体较大,长3~13cm,直径2~7cm。大山货、小山货是目前浙江的主流产品,产量较大,约占“浙术”产量的90%以上。扣子术产于浙江龙泉一带。形如白术,但细小,象扣子而得名。长约2~5cm,直径1~3cm,其根茎保留一段细长茎,如“金线吊葫芦”,俗称“金线术”。因当初加工者为仙居人,也称“仙居术”,品质较优,但次于於术。
  同为“浙八味”的麦冬,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调,故谓麦门冬。浙中来者甚良。”主产于浙江和四川,分别称为浙麦冬和川麦冬。此两种麦冬在性状上有较大区别。浙麦冬呈纺锤形,两头钝尖,中部肥厚,略扁稍扭曲,长1.5~3cm(寸麦冬),直径3~6cm。表面呈土黄色,半透明,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须根痕,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间有木心,气微香,味微甜,嚼之有粘性。川麦冬根块较痰长,中部不肥满。表面多呈乳白色,新产者质柔软,干燥后质坚硬、木心细软,香气小,味较淡,嚼之不发粘。同一种中药材因产地不同其功效差异,因此为人们将历来质量高,疗效好,出产于某一地方的药材视为正品,谓地道药材。
  除此之外,徐老还主张将中药直观鉴定理论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高直观鉴定的正确率。
  如大黄的直观经验鉴别主要在于:表面黄棕或红棕色,可见白色网状纹,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根茎常有星点。根形成层环明显,具射线无星点,气清香味苦涩,嚼久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黄色。结合现代科学的显微鉴别,可见根茎横切面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偶有残留,韧皮部射线宽,有一至数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导管稀疏,经向排列,非木化;髓部宽广,有异常维管束,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大形草酸钙簇晶。粉末显微鉴别可见草酸钙簇晶多;淀粉粒单粒呈圆球形或长圆形;导管多为网状,并有缘纹孔及细小螺纹导管。理化鉴别:检查蒽醌衍生物,在紫外光灯下观察,呈棕色至红棕色荧光,不得显亮蓝紫色荧光;粉末微量升华,可见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检查羟基蒽醌衍生物,水层显红色。
  这种将直观经验鉴别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一种即使是全然未知的物种,也可给出大致鉴别,确定其是高等植物还是低等植物,是裸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是根还是根茎;再根据各种特征确定其科、属、种。如川朴断面在放大镜下可见多数发亮的细小厚朴酚结晶,丹皮在放大镜下可见白色细针状、片状的牡丹酚结晶。
  为了让青年一代中药师更方便地掌握药物鉴别经验,他广罗谚语,以简要的语言,用歌谣的形式,使之易懂、易学、易记,传授年青人。如“龙骨竺黄能吸舌,天麻上端鹦哥嘴,韭子皱纹葱子光,女贞肾型冬青圆”等等,借以说明真品和伪品的特征,提高新一代中药人员对药物的真伪认辨能力。
  70年代,中药市场曾一度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药品质量优劣不一,假药猖獗,市场上以劣充优,以假乱真的状况随处可见。针对这种现象,徐老将市场上出现的伪品300多种,搜集整理并建成真伪品及贵重药材标本室。1982年省中药材真伪鉴别展览会期间他负责技术资料组工作,把多年收集的中药伪品贡献给展览会展出,借以教育年轻一代的医药工作者。

秉承经典须亲践

  在几十年的跨世纪生涯中,徐老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治学经验,他推崇求实的精神,主张“学习经典、博览探求、持之以恒、学以致用”的严谨有序的治学方法。他认为,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医药学。
  继承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经典。徐老分析了中医药发展沿革后,认为后世著名医药学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创新,存在着明显的继承性。如《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本草专著,成书于东汉末年,它是在“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总结而成。其后,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蓝本,著成《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比以前的本草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如对“术”的鉴别,认为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丫,根甜而少膏……,赤术叶细无丫,根小,苦而多膏。”唐代苏敬等主持编著《新修本草》,明代李时珍著 《本草纲目》,这些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也均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治药观点,代代相传,使本草日趋完善。因此,秉承经典是发扬创新的基础,只有熟读经典,继承祖业,发掘整理,方能学古纳新,古为今用。
  发扬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和创新。徐老常以“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勉励中药学的后来人,他认为,学习古书经典始终是他人的间接经验,特别是对书中相关术语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和理解,有时与原意不尽相同,例如,质地轻泡,实重,纤维性,粉性,皮薄与厚,味浊与淡,气微等,都有很大的相对性。不可仅观字面,当切身实践,体会斟酌,方能悟其真谛。如木香、独活、当归、书上描述其断面皆有一环状的形成层,犹芳香的油点散在,香气浓郁。初识之人很难区分,反复实践,便觉不同:当归形成层环呈黄棕色,散在油点呈棕色,清香浓郁;独活形成层环呈灰褐色,散在油点呈淡棕色,浊香特异;木香形成层环呈棕色,散在油点呈褐色,清香较浓。又如栀子与水栀子,两种基本相似,唯有水栀子个体稍大,翅状纵棱较高,且多卷折,顶端宿萼较大,果皮较厚。这些均须通过不断实践,日积月累,方能有所体会。
  对青年一代中药师,徐老指出,他们大多受过大专院校高等教育,但往往对职业药师资格考试很重视,对具体操作工作不感兴趣。他们虽已通过理论深造,为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但实践工作经验尚浅,还须在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手工技艺。如吴茱萸在加工炮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毒性和燥性,用甘草切片加水适量,煎汤去渣,趁热加入净吴茱萸,泡至裂开或煮沸至透,汤液被吸尽,再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5kg。但煎煮成多少甘草汁是非常重要的,过多,费时费力;太少,泡至不透,达不到目的。可是经典上无一记载。徐老在多年的操作过程中,得出经验:甘草汁一般控制在原料的18%~20%间,这样甘草汁泡吴茱萸,刚被吸尽,熟至透心,既省时省力,又能达到炮制的目的。又如蛤粉炒阿胶,很难控制火候,徐老通过反复实践,不断验证,得出最佳方案:控制阿胶块在1cm左右,开始炒时,先用1小块阿胶试之,能迅速膨起,变成深黄色,说明锅内温度已达到要求,控制一定量的投入,并应迅速翻炒,至鼓起成圆形,表面深黄色,无“糖心”时取出。
  徐老视中药事业为生命,他一生耕耘在祖国中药事业的热土上,倾毕生精力为之振兴,无怨无悔,无欲无求,即使在文革期间,因叔伯的原因受到冲击,饱经风霜,但于中药学的赤诚之心,始终未有动摇,70年代初更有港商特邀其赴港发展,亦被婉拒。其品德之高尚,学术之精湛,治学之严谨,广为世人称道。针对目前中药行业的现状,他指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地道药材出现南橘北枳,二是影响饮片质量的高级中药炮制人员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原汁原味”的传统汤剂、膏剂缺乏。于是乎,国药当振,任重道远。

                                                                           (吕芸 沈凌波

电子校报 更多

  • 第356期 2023-08-31
  • 第355期 2023-06-30
  • 第354期 2023-05-31
  • 第353期 2023-04-30
  • 第352期 2023-03-31
  • 第351期 2023-02-28
  • 第350期 2022-12-31
  • 第349期 2022-11-30
  • 第348期 2022-10-30

校报

更多

视频播报

Copyright ◎ 2016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0571-86633037 邮编:310053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