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浙政发〔2023〕31号)精神,公布202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我校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西医结合防治功能性肠病技术创新及管理体系的建立
项目团队
吕宾,戴宁,黄智慧,李蒙,胡玥,金海峰,张雅雯,王曦,陈彬睿。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成果介绍
功能性肠病患病率高,疾病经济负担重,如何改善症状、降低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难点。吕宾教授项目组立足功能性肠病肠道免疫活化、微生态失衡及乳糖不耐受的发病机制,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创新“应激通过免疫-肠菌-屏障轴多靶点调控内脏高敏感产生”理论,基于此研发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症状中药组合方,构建基于国人的乳糖氢呼气试验简化检测新方法,率先提出符合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人群的低FODMAPs饮食方案,科学解析穴位电刺激治疗功能性肠病的作用及其机制,最终形成以饮食干预为基础、药物治疗为对症手段,中药及中医外治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功能性肠病的管理体系。
研究相关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发表相关论文118篇,其中被SCI收录的66篇。曾受邀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会议上进行各种形式的推广、交流与分享;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位,博士研究生20余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撰写指南及共识共3部。研究建立的饮食、非药物治疗方法相结合的疾病管理体系在本单位及15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共计6763例,在症状改善、复发减少、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取得良好疗效,并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同时,为祖国医学治疗功能性疾病提供了可靠依据!
第一完成人吕宾教授简介
吕宾教授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首批卫生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消化)和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担任国家重大疑难疾病(胃癌)中西医协作试点中心负责人,担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消化病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消化道病理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吕宾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医医师学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吕宾教授在GIE、Endoscopy、Gastric cancer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获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参编专著近10部,国家发明专利2项。现承担国家863科研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项目及厅局级科研项目10余项。
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控体系构建及重要代谢标志物快速发现和转化
项目团队
毛威教授、杨珺超教授,季聪华教授,孔子青教授,王真教授等9名成员,涵盖临床、科学实验、统计、药学、技术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分别来自完成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凯莱谱精准医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迪赛思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浙江中医药大学,迪安诊断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市中心医院,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
成果介绍
面对世纪疫情,毛威教授团队除了坚守在新冠救治的一线,还在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应急攻关项目“中西医防治新冠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支持下,联合全省12家单位协同攻关,对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该团队构建了高效的中医药防控体系,为中医药抗疫贡献浙江力量。牵头开展的新冠肺炎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安全有效。国际上最早发现并报道重症患者临床及血清代谢组学特征,加深国际上对新冠重症的认知。研发基于代谢组学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的临床代谢标志物快速发现系统,提高新冠代谢物检测分析能力及精准度。该项目成果为中医药防控新冠病毒感染作出积极贡献并提供了浙江方案。
第一完成人毛威教授简介
毛威教授现任浙江医院院长,原浙江省中医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循环系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心脏病学会资深专家会员(FACC),Hypertension杂志中文版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心衰学组委员,长三角心衰中心联盟共同主席,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血管急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介入专委会副主委。
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股骨头坏死“肾虚髓萎骨枯”新病机及从“髓”论治的创新应用推广
项目团队
吴承亮研究员、童培建教授、阮红峰研究员等7名成员,涵盖中医骨伤科学、骨外科学、遗传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等多个领域。
成果介绍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致残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对股骨头坏死病理机制不清,临床无有效治疗方法的核心问题。吴承亮研究员带领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联合筛选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生物标记物,系统诠释股骨头坏死“肾虚髓萎骨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科学内涵,丰富了“髓系骨病”理论体系在股骨头坏死疾病中应用,建立了从髓论治股骨头坏死的新治法,并进行科学阐释和临床应用,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和再生医学干细胞技术的互补优势,形成新的诊疗特色,有效地提高了股骨头坏死的诊疗水平,社会效益显著。
第一完成人吴承亮研究员简介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骨伤研究所副所长,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骨关节病防治技术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