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学校首页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头条 - 正文

我校刘伯一研究员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研究论文

资讯来源:科研处   发布时间:2016-11-21 10:37:55

近日,我校附属三院针灸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刘伯一研究员等人的研究成果IL-33/ST2 signaling excites sensory neurons and mediates itch response in a mouse model of poison ivy contact allergy刊登于国际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是与《科学》和《自然》杂志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术期刊之一,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报道,目前影响因子9.42

该研究开创性地发现了IL-33/ST2信号通路在介导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炎症与瘙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项目利用全转录组基因芯片技术首先发现IL-33ACD动物模型炎症皮肤组织表达显著升高,在细胞内钙成像实验中又发现IL-33可通过ST2受体引发外周痒觉神经元神经兴奋性增高,进一步的动物行为学实验揭示药理学阻断IL-33/ST2信号通路可以显著缓解ACD炎症与瘙痒。该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间对话参与炎症与瘙痒产生的机制,并为今后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崭新靶点。该项研究得到了浙江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杜克大学梦想创新基金和美国NIH项目大力资助。《美国科学院院报》审稿专家认为这项工作新颖性很强,推动了该领域的进展。美国化学会(ACS)官方新闻—化学和工程新闻(C&EN)以《抑制瘙痒的崭新途径》为题,介绍了这项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美国新闻》(U.S. News)则评论该研究成果可能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带来崭新治疗方法。

刘伯一,研究员,我校2016年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200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及副研究员工作。2014年起担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实验室负责人,独立领导实验小组开展神经炎症与疼痛方面科研工作。2016年作为主研人获得美国NIH R21项目资助,资助总额超过38万美元。目前主持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以及浙江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

 

 

电子校报 更多

  • 第375期 2025-06-30
  • 第374期 2025-05-31
  • 第373期 2025-04-30
  • 第372期 2025-03-31
  • 第371期 2025-02-28
  • 第370期 2024-12-31
  • 第369期 2024-11-30
  • 第368期 2024-10-31
  • 第367期 2024-09-30

校报

更多

视频播报

Copyright ◎ 2016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0571-86633037 邮编:310053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