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名大学生预订特殊寒假
浙江中医药大学首次举办科技创新冬训营
通 讯 员 曹俊 金聪伟 青年时报记者 方秀芬
时报讯 眼下,寒假马上就到了。参加社会实践、打工赚钱还是在家睡大觉?可能每位大学生心中都打起了如意算盘。而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133名大学生要过一个特殊寒假:带着课题,跟着导师,做科研项目。
这是药学院首次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冬训营,采用了项目制,有32个项目组参与,项目组学生可以进入校内部分教学科研实验室、东洲科技园等训练基地,为期11天,至29日结束。
“考试完了,其实挺想回家的。”药学院05中药滨江2班陈铭娟抿嘴一笑,她家在桐乡,已经2个月没回去了,恋家的她恨不得马上飞回去。可是学院组织的冬训营又十分诱人:专门安排教学科研实验室给项目组,还配备指导老师。陈铭娟和团队5名成员商量后,申请了参与冬训营,她的课题项目叫《鱼腥草抗病强身饮料的研制》。
在冬训营11天内,陈铭娟和其他成员要做的一件事是:进行正交实验,研制中药饮料配比。当然,这只是个开头,这个课题项目要持续一年左右。
“研制中药饮料是我最大的兴趣。”陈铭娟果断地说,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说,目前,市场上的中药饮料并不多,而她们研制中药饮料应该很有市场潜力,以鱼腥草为主要原料,成本较低,且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这32个项目组中,涉及的课题也是五花八门:《市场硫熏中药的调查研究》、《五谷营养米饭的研制》、《高良姜抗氧化功能性饮料的研制》等等。这些课题都是2007年院级、校级等学生课外科研基金资助或立项的,项目组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
“就业压力趋增,这么做无非是要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药学院院长、中药有效成分与质量标准研究室主任张如松说,现在,毕业生进入社会,就要与其他人进行较量,除了基础技术和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关键,很多单位非常看重这一点。
张如松说,他们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外科研项目,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做科研的同时,甚至还能发表一些科研论文,这可是今后找工作的秘密武器。
此次,他们特意推出了冬训营,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在寒假,可以整合利用校内外的各类教学资源,把暂时空余的实验室全部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