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晚,我国知名的世界历史和法国历史学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沈坚教授做客“远志大讲堂”,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趋向”的学术报告。黄文秀副书记出席并主持了报告会。虽然一直下着瓢泼的大雨,但阻挡不了同学们领略大师风采的热情,23号楼报告厅坐满了同学。

“专家,他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地方有专长。”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沈教授的谦逊和平易近人。虽然会场温度偏高,但沈教授仍西装革履,以示对本次报告会的重视和对在场听众的尊重。
沈教授认为,全球化是个热门问题,但人们更喜欢谈论的是经济全球化,在文化上,许多人反对文化全球化,而更愿意谈文化的多样性。那么经济全球化会不会影响文化全球化?文化的多样性和经济全球化是不是可以并行?他谈了自己的观点。
文化全球化的趋势
对于文化全球化的理解,首先应了解“全球化”的概念。当今社会上关于“全球化”的概念有很多,也很纷杂,沈教授经过自己的消化、归类,认为“全球化”包含三层含义,压缩性,整体性和互相依赖性。但文化能否从“全球化”的这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沈教授认为首先应明确文化上的趋同倾向。他用最近取得良好票房的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来说明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影响了很多地区的文化,但同时也融合了许多外来元素,进而更好的说明了文化的趋同倾向。其次应承认文化的趋同性和相似性是分层次的,即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上的层次;管理和制度上的层次和精神、意识和心理等纯文化上的层次。
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
在一些人眼中,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单一,无特殊性,认为这是和文化的多样性相背的。但沈教授却不这么认为。他说,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但这种文化全球化的后果不会使文化趋向单一,这来自四方面的认识,一是任何民族在移植外来文化时,不会完全照搬,而是文化利用;二是历史上的局部文化区域化证明了交流的结果不会是文化同化,而是派生成新的文化;三是人有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特征,不喜欢千篇一律,这就有利于多样性;四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很难被同化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文化仍是多姿多彩。
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本土化
沈教授认为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本土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应分割。如果现在就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会在文化全球化中消失,那是错误的。沈教授坦言文化全球化会对文化本土化形成冲击,但有三方面的因素对本土化的保持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二是文化全球化加深了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识,促进本土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复活;三是面对全球化的巨大压力,本土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反弹。
沈教授认为,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也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文化全球化不会消灭文化的多样性,不会消灭文化的民族特性。全球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内在的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同是又含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我们有理由以更乐观,更开放和更自信的态度对待文化全球化。他更自豪地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以为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沈教授的讲座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在场的很多同学表示很容易理解,听了很受益。(大学生新闻中心记者 方一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