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同学立志中草药开发利用,13次上山采药,在校园里开辟了百草园——
当代“神农”引种2000多种草药
(浙江日报 2008年1月10日第5版)
本报杭州1月9日讯 (记者 张冬素 通讯员 彭建华 金聪伟)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如今,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里,有一群立志中草药利用开发的当代大学生组建了“本草社”,利用假期到高山峻岭寻找采集草药,然后引种到校园里的百草园,建起草药“活的标本馆”。
今天中午,“本草社”第一任社长、04中药专业学生张华安带领记者走进校园里占地500平方米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虽然不如春季那么茂盛,可还是孕育着勃勃生机:“这里种的草药几乎都是我们同学自己找来的,每一种药的药性、花期,很多人都了如指掌。”据介绍,近3年来,同学们13次上山采药,足迹遍及天目山、括苍山、天台山,甚至云南、四川的大山,先后引种了2000多种中草药,目前常年种植的有600多种,其中有不少是中药拉丁文索引里找不到名字的草药。
药学专业的同学平时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图片和标本、饮片来认识中草药。“像枸杞,我们以前只认识果实,究竟植物长得什么样子却不知道。”同学们对记者说。2002年,同学们自发成立了学生社团“本草社”,学习鉴别、研究草药。2004年底,学校专门划出了一块地,还拨了10万元专项经费。
有了地,要种上药才能成百草园。大学生决心自己动手,上山采药,其艰辛可想而知。他们要爬上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上,在荆棘中寻找。每发现一种草药,大家欣喜若狂。但是当他们把草药挖起的时候,总要多挖一些土,并用大树叶把草药小心翼翼地包起来。下山时,每个同学都要背上七八十斤,累得腰肌劳损。为了记录草药引种后的生长情况,同学们常在早晨7点赶到百草园观察记录。采访中,同学们给记者掀开一个小棚子,拨开泥土,顿时惊奇地发现,去年暑假从云南引种的“三七”有两颗种子发芽了!
每一次发现都是一次惊喜,每一棵草药都有一个故事。张华安指着一棵略显紫色的植物说:这是浙江唯一的黄连——短萼黄连,是在括苍山海拔800多米的一个瀑布边发现的。当时,它却“隐藏”在厚厚的苔藓层里。
还有一次,同学们到临安天目山采药,在下山的路上,周旺敏同学偶尔回头,看到路边有几株植物像人参,就开玩笑说:“这会不会是竹节人参啊?”大家一起返回,聚在一起仔细看了个够,果真是竹节人参,最大的一棵有三四十厘米长。当地药农说,这么大的竹节人参真是非常罕见。
现在,百草园成了同学们的第一课堂。陈锡林教授告诉记者,面对鲜活的草药上课,避免了“纸上谈药”的局限。讲授《药用植物学》的副教授张水利每学期都会安排到百草园上课,他提倡学生平时多去百草园看一看。据了解,同学们除了采药、引种外,还想驯化稀有野生中草药。于是,这几天他们为草药过冬还亲手搭建了保暖的大棚。
Copyright ◎ 2016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电话:0571-86633037 邮编: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