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梅新林教授做客我校“远志大讲堂”第21讲,以哲学思辨的视角为我校师生生动阐释了《红楼梦》悲剧精神。
梅新林教授现任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社联副主席等。主要从事红学、明清小说及中国学术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文学、文化学研究,尤其在红学领域有很高造诣,是全国知名的红学家。

他在讲座一开始,就以一首《红楼曲》把《红楼梦》概括成富贵场、温柔乡。他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解读。紧接着,他从结构、模式、传播等方面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
梅新林认为,《红楼梦》的特殊之处在于整部书是个循环结构,它的开篇与结尾遥相呼应,情节、人物之间相互映衬。他还根据《红楼梦》的内容把章节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他以对比的形式引出了《红楼梦》的三种模式:思凡模式、悟道模式和游仙模式。并从儒家哲学、佛教道教哲学和道家哲学这三重哲理进一步剖析了《红楼梦》。
而在对《红楼梦》主题这一看法上,梅教授表示各界人士看法不一,主要有史书说、自传说、影射说、政书说、悟书说、情书说以及复合说等,但他个人认为《红楼梦》是挽歌,是一首尘世人生的挽歌,一首生命之美的挽歌,一首神谕的挽歌。
对于《红楼梦》的传播,他认为最好的方式是电视剧。但是目前电视剧往往很难表现出《红楼梦》的意境,他对此表示很遗憾。
而对于如何阅读《红楼梦》,梅教授特别强调他只是一个带读者,同学们分享的只是他读《红楼梦》的心得,要真正领会《红楼梦》的要义还得靠同学自己反复去阅读,去品味。

讲座最后,梅教授把研读《红楼梦》作了一个比喻:既是一个惊叹号,又是一个问号,更是一个省略号。
据悉,现场来听梅教授讲座的除了学生外,还有不少热爱《红楼梦》的老师。一名学生说,他自小就爱阅读《红楼梦》,也看过不少影视作品,不过让他受益匪浅、醍醐灌顶的还是这次听红学大师的演讲。他不仅对如何研读《红楼梦》有了新的思考,更对这部作品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学生新闻中心 何兴兴 胡世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