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党委学工部、学生处、团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校各级学生党团广泛组织开展何老《论治学》学习讨论活动、并对期末学纪考风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以进一步推动学校优良学风建设。
《谈治学》一文是我校老院长、终身教授何任先生于1962年为《浙江医科大学校刊》撰写,文章深刻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踏实求学、严谨治学的必要性,也点明了治学的方法。我校何任中医研究所汇编重印《何老论治学》以供我校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深刻地表达了何老本人以及何任中医研究所对我校年轻学子的殷切希望。
目前,我校各级学生党团组织正紧锣密鼓地组织开展何老《论治学》一文的学习讨论活动,并表示要将何老的期望以实际行动落实到优良学风建设活动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诚信求实的治学之风。
附件:何老《谈治学》全文
谈 治 学
何 任
认真读书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科学,使其达到精深的地步,并用它来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这对我们医学科学岗位的师生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目的,我个人觉得,首先要明确认真读书的重要性。为了使知识长得多,长得好,就应该首先把书读好。书是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书本知识是前人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的经验总结,因而必须认真读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一切有用的知识继承下来。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教导我们:“……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因此,我们读书是为了从书本中吸取前人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如果忽视了这点,我们得到的知识将不会系统。
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当明确了认真读书的重要性以后,就应该考虑如何读书的问题。就我们的青年学生来说,基本任务是学习,一个有高度政治热情的学生,就应当有高度的读书热情。
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历代很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物,都是勤奋学习的。用不着举太多的例子,就拿祖国医学家一、二个例子来说,就可看出了。象晋代的皇甫谧,家里很穷,亲自耕作,有时间就读书,精通典籍,得风痹病仍手不释卷,著成《甲乙经》;明代的李时珍,博览苦学,东西奔走采访,以二十七年功夫,写成了《本草纲目》。这些都说明发奋读书是为了打好学问的基础。青年人对一项科学要入门,就必须认真读书;我们教师,即使已经升堂入室的也同样要刻苦读书,刻苦学习,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
打好基础 练好基本功
读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青年学生首要的是打好基础,即便是刚担任教师工作的同志,也不例外。一切科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一环扣一环的,前面的基本理论或基本操作未学好,就象整个链条断了一个环一样;另方面也好象建筑宝塔一样,基础越牢固,越宽广,那塔也越稳固,塔尖也就能高耸入云。学习医学,特别是象学中医,基础打得好坏,是决定今后学术造诣的好坏的。学中医,要打好古文基础,医经典籍基础等。初看起来,打基础要花一定的时间精力,似乎会影响学习进程,但是,如果只是将基础知识不求甚解的涉猎一番,便立即想往前赶学新东西,这样,日后势必重新学习已经学过了的知识,实际上不是快而是更慢了。
基础理论是据以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观点,对学习中医来说,象“阴阳五行”等,可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关于认识客观所必需的一些东西,即基本知识,象“四诊”方药等;基本技术方法象是具体武器的掌握一样,象中医理法方药如何实际应用等。这些都必需切实学好,都是决不能缺少的。
熟读才能精思
列宁教导我们:“谁怕用功夫,谁就无法找到真理。”这就是说读书要勤奋,要有毅力,要刻苦。拿中医来说,很多基本的东西,如药物性能功用,方剂组成效用,诊断的各种规律方法,都必须熟读背诵。熟读背诵不等于死读书,熟读为了便于领悟,便于在实践中更能了解透彻,为了便于牢固记忆,熟读了的东西可以长久不会遗忘,细心熟读,运用才会自如。宋朝有个朱熹,他的读书法中有一条是熟读精思,要求诵读先定下遍数。他说:“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他说得很透彻。学习中医,需要背诵熟习的东西一定要背诵。它是帮助内容联系,帮助理解,帮助系统记忆的较好的方法,也是传统的学习中医常用方法之一。到今天仍然是一种可取的学习方法。
日积月累 精深广博
要使我们知识丰富,今后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如,还必须注意学习得深和广,要将有关这门科学的资料,尽可能多看。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点滴积累的工作。有句古话:“泰山不辞杯土,所以成其高;大海不捐细流,所以成其大。”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正是说明不断积累知识达到一定深广度的道理。学习中医,同样是要多看多读多临床,才能积累较广博的知识,不仅是古代医学典籍、专论名著,直到现代的新知,都得浏览学习,即使是中医以外的古今有益资料也要随时留心。这对我们做教学工作的人来说,将是格外重要。做一个好的教师,决不能仅仅依靠几本教科书。在课堂上讲一堂课,往往要在堂下准备大量的资料,要准备足够的东西,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要达到这一目的,一定要在教师本身先积累资料,要掌握较为广阔的知识。这样,教师本身逐渐充实了,融会贯通了,深入了,表达也能浅出了,对教学内容也能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教给学生的也不再是生吞活剥的东西。只有这样,教学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证质量。据个人的切身体会,对一个中医学术问题,往往要从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甚至从古代的文、集、经、史,或则是其他自然科学,哲学等方面去搜集资料,加以深透研讨,才能说明问题。学习、读书、教学、科研,是为了继承、整理、研究、发扬,要做到虚心勤奋,要防止“浅尝辄止”。
踏踏实实 坚韧不拔
我们在钻研探讨一个问题时,要掌握大量资料,要艰苦钻研,力求深入,不要怕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经说过,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要经过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说在研究之初必须要掌握大量的资料;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为了探索真理,害了相思,虽然人瘦了,憔悴了,还得深入钻进去;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说历尽艰辛,一旦开朗,终于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我们读书,研究学问,正是要采取这种有坚定毅力,刻苦精神,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科学态度才行。任何怕苦、怕难、退缩、急躁、简单或则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的做法,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理论联系实际 边学边做
我们学习中医学的,最根本的原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联系实际,这个理论才有用,理论本身才能得到发展。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把理论联系实际简单化看待也是不对的。中医传统的师带徒的方法,以及现在学生的课堂教学外的实验实习的安排,都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做老师的也同样是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统一。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反复的过程,都有一次比一次的提高。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深切的体会这一真理。
有些人在学习的崎岖道路上,不是自己努力向上攀登,而要想别人抬着走;遇到稍微难懂一点的问题,自己不多动脑筋苦思,而光靠别人给予现成答案,这样是很难得到知识财富的。须知知识财富这东西,不经过自己艰苦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学问是世界上最老老实实,最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儿虚假,不仅青年一代要努力学习,刻苦读书,即使象我们这些多长几岁的教别人的人同样不能例外。“做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可见任何人都不能稍有自满。“虚心使人进步”,谁又能否定这一真理呢?
学习不是个人的事,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更不是个人主义。我们要为人民服务,要做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工作,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只有这样,才能对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