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做客远志大讲堂,为我们做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报告。校长肖鲁伟,党委副书记黄文秀,副校长范永升,以及各学院近800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在报告开始前,学校举行仪式,聘请陈院士为我校客座陈院士,副校长范永升宣读了聘任文件,肖鲁伟校长为陈院士颁发了聘书。

陈君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营养和食品卫生工作四十余年,在硒与克山病,膳食,营养与我国慢性病关系,中国总膳食研究,茶叶防癌和铁强化酱油等方面的研究中均取得突出成绩。曾多次获国家和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十五”期间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专家组组长。为我国食品毒理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养和食品安全专家。

报告会上,陈院士通过自己身边的例子,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跟大家解释了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两个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关于食品营养问题
首先,陈院士为我们讲了营养学的历史。以前,人们普遍处于“未吃饱饭”的状态,那时的研究是“食物中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和营养缺乏病”。后来是“吃得太多”,我们就慢慢转入了“营养与慢性疾病和植物成分的保健功能”的研究。现在又有了“营养基因学”和“新营养科学”。
他通过一系列的图表,说明了膳食结构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的粮食越吃越少,油脂越吃越多,从而我们的营养成分中脂肪的比例越来越高,而淀粉的比例越来越低了。我们的活动量也越来越少了,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导致现代的“富贵病”增多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陈院士提出了预防措施: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不吸烟,适度体力活动,不过度的精神紧张。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
陈院士很郑重地告诉我们食品安全问题的定义: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他认为人们对食品安全普遍存在着误解:过于重视化学污染源而忽视食源性疾病、笼统的把假冒伪劣食品与食品安全划等号、致癌屋污染的食品等于致癌食品、不合格食品等于有毒食品、崇尚“回归自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这些误解导致人们产生不良的饮食习惯。
他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以及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陈院士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危险性分析框架”,在发生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时提供权威性的专家评估意见,政府根据专家意见迅速做出处理,正确引导消费者,及时让人们了解科学知识,不听信媒体的过分炒作。

陈院士的报告给了我们很多思考,纠正了我们平时的很多错误认识。在最后的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陈院士详细的解答了大家的提问。现场一位姓彭的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如果有人问我们应该如何注意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该怎么简单明确地回答呢?陈院士生动的总结了他的三条原则(即“陈三条”):一是食物多样化;二是买名牌,到大超市;三是多学科学知识。
陈院士的报告给现场的师生带来了平时生活中密切相关的知识。现场一位同学告诉记者:这个报告很精彩,内容很实用。(大学生新闻中心记者 谢珊珊)